四十位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面孔:庄严、荒诞、坚毅、悲情
来源:澎湃新闻    2023-08-15 17:12:46

澎湃新闻获悉,“中国摄影四十年”展这些天正在北京凤凰中心开展,展览展出近四十位中国具有代表性摄影家的四百余幅摄影作品。这些作品讲述不同年代的生活,回望中国百年发展,并重新考察、揭示摄影之于艺术、之于中国、之于世界的影响。展览在千余位摄影师中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四十位,希望以此为缩影引出摄影研究的系列问题——在有了摄影以后,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同时,又在追究有了动态影像(电影)以后、再有了计算机图像/新媒体艺术之后,摄影的意义和价值又应该如何被反观、界定和认识等学术问题。

澎湃艺术特选刊其中部分代表摄影家及作品。

此次展览的缘起是2017年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对“中国影像艺术三十年”的学术研讨,后委托“北京大学中国现代艺术档案CMAA”联合天津美院摄影艺术系,梳理中国摄影档案。之后,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会广泛邀请摄影界的专家共同组成了评选委员会,评选出“中国摄影四十年四十人”,以此为基础落地“中国摄影四十年”。


(资料图)

策展团队依据摄影作品不同的风格、主题,将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现场与见证、镜头与表达、图像与语言。但在呈现中,三个单元不再进行物理分割,艺术家与作品彼此穿插。

“中国摄影四十年”现场那些庄严的面孔与闪光的历史时刻1984年天安门广场的国庆活动,“小平您好”四个大字赫然从群众队伍中出现,原来这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方队由一条宿舍的床单加工而成的横幅,它第一次用最亲切的话语讲出当时人们的心声。横幅被亮出的刹那,时任《中国青年报》记者贺延光抓拍到了这一珍贵瞬间,成就了今天让世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这是“中国摄影四十年”展览的第一张照片,也是“现场与见证”单元的重要作品。

“中国摄影四十年”现场朱宪民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师、纪实摄影的奠基人之一,早在六七十年代,他便心无旁骛地将自己的镜头,专注瞄准社会最普通的百姓,以朴素、自然、忠实于生活的态度进行记录。《黄河百姓》被誉为“迄今为止以影像方式全面表现‘黄河人’生存状态的、时间跨度最大的摄影专著。” 《民以食为天》拍摄于1980年,是上世纪80年代黄河岸边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常态,此时这对爷孙正蹲在石阶上吃饭,老人正在用满是皱纹老茧的手端着饭碗,大号瓷碗遮住了老人的整个面部。容器对表情的取代正是这幅作品的绝妙之处。老人的碗、孩子的眼,一下子抓住了人们的视线。情感、经验、观念与瞬间情景结合。

朱宪民《民以食为天》在一个个不同的场景里,朱宪民找到了一个准确的角度。这些普通人的生活轨迹,构成了当代中国人的形象符号和视觉历史。他们身上所闪现的人性之光:善良、恒定、实在、在艰难岁月中呈现的乐观豁达。安哥本名彭振戈,曾在云南西双版纳度过七年的知青岁月,返城后,到广州做了四年工人。他以平民视角记录中国南方的社会巨大变迁,他的镜头中,正在简陋教室里走“猫步”的选美女郎,好莱坞大片海报首次亮相广州街头……这为安哥的新闻报道和纪实摄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安哥 1995 广东广州 西湖路灯光夜市是中国最早的时装夜市麦客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他们逐麦而居,每年6月到8月奔走在中国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帮着乡民收割麦子。他们吃百家饭、居百家屋,追着麦子的颜色,从南到北。

侯登科《麦客》摄影家侯登科从小生活在宝鸡,印象中,每到麦收时节就会有一波波的麦客出现在街头巷尾。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变,麦客们从百里千里的步行赶场,变成了涌上火车辗转各地。上世纪80年代,麦客迎来了黄金时期,但这样的势头并没能维持太久,从90年代开始,收割机逐渐抢占了麦客的地盘,麦客这一职业渐渐消失。侯登科从1982年开始用镜头捕捉这一群体,记录下麦客的黄金时代以及由盛而衰的过程。这些照片朴素、简单,但是沉重又严酷,充斥着浓郁的西北风味。这些边缘人物注定无法进入历史,但是侯登科坚持用十余年时间用影像为他们留下了最后的“证明”。

侯登科《麦客》展示现场张新民是我国纪实摄影的先锋人物。他专注跟拍农民工个体和群体“包围城市”的历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农民开始涌入城市寻找生路,成为中国经济起飞最重要的劳动力。《农村包围城市》,是对农民进城之原生态的生动再现,是比较系统的、长时期关注农民进城这一社会变革的视觉记录。

张新民 高楼洗墙工钟家财的手和脚 深圳 1997李晓斌是中国第一个民间摄影组织“四月影会”创办者之一,被认为是中国新时期纪实摄影的创始人之一。李晓斌的大多数作品,舍弃观念、构图、光线、影调等各种预谋的设计,也舍弃世人所孜孜不倦的“优美”诉求,散发出浓烈的“业余”气息,却真切还原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众的朴实生活,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有力的影像见证者。展出的作品记录了1980年前后“跳舞”在广大青年中流行的场景。那时,全国各地的公园里都有青年人聚到一起跳交际舞,有的是用录音机播放音乐,也有人自己伴奏。在北京,每逢星期天,一些文艺青年经常到当时还很荒凉的圆明园聚会、跳迪斯科、喝啤酒。

李晓斌北京圆明园公园每位摄影者都有自己的拍摄选题,比如拍风光、拍人像,陆元敏却选择他日常生活的大街小巷、亲朋好友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而且非常成功,因为他拍摄的东西都是他再熟悉不过的景象,展示了他对于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的由衷认同。他的作品中有一点超现实主义的意味:老洋房里的“小开”,乃之镜中的“老克勒”,那些被陆元敏按下快门的“瞬间”似乎在时间沉淀之后可以“永生”。甚至可以把手伸进画面,推开门,闻到旧日熟悉的气味,见到记忆中的那个人。

陆元敏作品行走,并超越日常很多人认为王庆松是中国“观念摄影”的代表人物,实际上,艺术家只承认将自己的作品归类为“纪实摄影”。有趣的是,艺术家却在作品拍摄的过程中采取了与传统意义上“纪实摄影”截然不同的表现手法。通过拍摄前一系列的精心设计和布景来传达他对现实问题的概括和提炼。正是通过摄影这一媒介,王庆松将不同的视觉经验融合在观念的表现中,以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从而引发观者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2008年,王庆松的作品《跟我学》在伦敦佳士得以 43 万英镑(约合 593 万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中国单幅摄影作品的最贵纪录。

《跟我学》拍摄于2003 年,当时王庆松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搭了一个长 8 米、高 4 米的黑板,上面写了很多中英文的词汇和句子,有些是明显的错误。艺术家本人坐在画面正中,用教棒指着黑板。“学习英语令我压力很大,正是这种压力给了我触动,拍了《跟我学》。”王庆松坦言,为《跟我学》黑板上的文字,他准备了五年。

王庆松 《跟我学》《度蜜月》是郑国谷一系列“照片模拟人生”的作品之一。为拍摄《度蜜月》,郑国谷借了一位朋友的结婚证,和一个叫罗拉的女孩在广州的一家酒店度了一个假的蜜月。其中几张照片像是随意地按下快门,记录着这对年轻夫妻在广州购物的几个瞬间,另外的几张则是以自拍的形式,展现了他们相互依偎在酒店床上,十分恩爱幸福的模样。

郑国谷《度蜜月》《移动照相馆》是马良2012年发起的艺术项目。他将自己的工作室装入两辆卡车,用10个月时间穿行全国35个城市,以搭建临时照相馆的形式,免费为报名者拍摄了全家福及结婚照等数千张作品,网上报名人数超过两万,最终完成了 1600个人的肖像。

马良《移动照相馆》同样行走在路上的还有张晓,他从广西到大连徒步海岸线,捕捉了生活的现场与荒诞;骆丹走过上海到西藏的中国最长国道,拍下了8000多张矛盾却又真实的沿途风景;莫毅在80年代街头完成的实验摄影、张海儿在广州拍摄的城市男女,快门落下,留下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感。

骆丹《国道》

张晓《海岸线》在韩磊看来,一个人或物体的形象,可以折射出特别丰富的东西。韩磊的创作手法涉及摄影、摄像等领域,影像作品多以人物刻画展开,代表作品多为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在很多城市拍摄的大量黑白照片,和21世纪初在影棚拍摄的人物肖像作品。2005年的冬天,韩磊在陕西省的赤沙镇地区一座庙宇门前布置了一个简易影棚,用一台林哈夫相机记录了“13恶人”的肖像。这13个人物源自陕西关中地区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风俗“社火”,当地人通过一种传统神秘的化妆术来表现人们对于恶势力的十三种惩罚想象,宣扬善恶有报的朴素思想。

韩磊作品杨福东被誉为目前中国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影像艺术家之一。2004年入选纽约古根海姆当代艺术奖,成为继蔡国强、黄永砯之后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华人艺术家。从九十年代末起,杨福东就开始从事影像作品的创作。无论是摄影、绘画、电影还是装置,均以多重的文化透视、交错的时空体验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觉诠释。他的代表作品有《明日早朝》《竹林七贤》等。此次展出的作品《明日早朝》,其背景聚焦于文化、艺术与科技百卉千葩的宋朝,并以摘选出的近三百句尼采语录作为拍摄的唯一脚本。古老的东方情境下的历史演绎与德国哲学家笔下的人欲、物欲、情欲的哲思交织出现,创造了一瞥感受宋代知识分子和文人情怀的现实写意。

以影像资料放送的杨福东《明日早朝》从世界到自己2010年,艺术家蒋志的妻子因病去世,蒋志悲痛欲绝。妻子爱花,两人相伴十一年,他一想到妻子就会点燃一支花,思念转化成一次次的燃烧,他把花与火交汇的瞬间拍下来,就这样一直持续了整整四年,他把这些作品取名为《情书》。

在亚洲,火被认为是沟通仙凡两界之间的使者。火是危险,是激情,也是冥冥中跃动的能量。在蒋志的镜头下,花与火定格在恰到好处的瞬间,一半是火,一半是花。有观众认为它浪漫、诗意、缠绵、惆怅。也有观众认为火焰触碰的疼痛,让人联想到撕裂、挣扎和惩罚。

对《情书》作品本身来说,它不再是仅仅属于私人性的,“这是给过去、现在和将来所有人的情书,给所有爱过和被爱过的人的情书。”

蒋志作品黎朗的代表作品“彝人”系列,为他赢得过包括美国琼斯母亲国际报导摄影最高奖在内的广泛声誉。面对离去的父亲,黎朗放下了作为职业摄影艺术家的所有图像逻辑思考,选择最平实的记录方式,留下这些属于他父亲的图像,以此来纪念他。看黎朗的照片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时间”这一主题在黎朗全部创作中的重要性。《30219》代表黎朗的父亲在世界上生活了三万零二百一十九天,他将父亲生活过的每一天日期用手写的方式,书写在父亲留下的遗物照片上。

黎朗作品《他们》系列是海波的成名作,创作于1998年到2001年之间,共由十件摄影作品组成。艺术家将相隔十数年前的两张合影并置一处。旧照片中的人物被一一找到和召集起来,在海波的镜头下完全“复现”当年合影的姿势、背景,甚至每一个细节。最初的合影者中已有人故去,那个位置就这样空了出来。这些历经时光的面容与当年的形影是同样的鲜活与真实,让我们感叹于光阴之力是如何在肉体的画布上尽情展现其伟大与残酷。

海波作品冯立是一位善于从平常中发现特别之处的艺术家。他发现了现实中诡谲的一面,把平常的生活场景以非平常的方式进行呈现。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艺术家在摄影创作中都惯以运用到闪光灯。闪光灯可以把他看到那一瞬间凝固下来,从而成为某种的标本切片。同时也像舞台的聚光灯照亮那些照片里面的人和物。此次参展的作品是冯立从2005年迄今持续进行创作的《白夜》系列。他游荡于城市之中,本能的用一种直觉的方式观察那些熟悉的人、物和景,并且直截了当地用闪光灯照亮,并拍下了那些不可思议的瞬间。我们也模拟了这个情景和现场,可在观看时,重叠一种双重的时间瞬间。展览将持续至9月10日。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Copyright   2015-2022 热讯玩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