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进京超84.4亿立方米,市内环线形成128公里闭环;饮用水库休养生息,密云水库常年150米以上高水位运行;北京连续完成三轮三年治污行动,健康水体从60%升到86%,治理142条黑臭水体;生态回补涵养,修复流域水生态,时隔26年,北京五大河流再次全线通水。其中永定河多源补水超14亿立方米,在干涸26年后,2021年重新实现865公里全线贯通入海。2022年6月,随着通州、香河船只相向缓缓驶过船闸,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互联互通通航;控制超采,南水回补地下水,平原区地下水位回升10.11米……新时代十年,北京河道实现了从“环境负担”向“生态便民资源”的转变,“臭水河”“断流河”变成了市民的“亲水河”。北京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的治水全流域一盘棋、上下游一盘棋,“协同”正成为治水的关键词。
【资料图】
京冀协同保水的序章已初步写就
“看,那边是苍鹭飞起来了……”3月的密云水库白河主坝内,沿着151米的高水位线,水面刚刚破冰,成群的野鸭低飞,戏水觅食,翅膀扑棱棱拍着。密云水库水生态所李明妹放下手中的望远镜,拿着护林员的布斗笠遮一下光线,指着主坝不远处,“下面就是连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第九级进水泵站,外面是给下游泄洪补水的闸口。看现在这水面多高,以前这里有两个小岛,水位上来,盖过了。”
据李明妹介绍,到2020年底,库区林木覆盖率达到90%,建成河湖鸟类AI观测站,持续监测到大鲵、长额象鼻溞、黑鹳等环境指标性生物,并检测到桃花水母DNA。“我观测到猛禽站在冰面上打洞捉鱼。统计到的鸟类228种,国家一级14种,二级37种。2022年4月,消失70年的濒危物种栗斑腹鹀也再次出现。”李明妹激动地说。
讲起密云水库水量的变化,密云水库管理处调度运行科副科长王泽勇尤记得2021年10月1日8时那个时刻。“蓄水位155.30米,又刷新水库纪录了!”王泽勇与同事们像往常一样,综合潮河、白河观测点汇集来的测报数据,对水库蓄水情况进行计算。恰是这一算,“算”出了建库以来历史水位“新高程”。
“盆里有水,心里不慌”。自2015年南水进京以来,密云水库转为北京市战略性水源储备的“大后方”,蓄水量由8亿立方米逐年攀升并稳定至近30亿立方米。王泽勇说,“在南水进京前,坊间曾有‘京城三杯水两杯来自密云水库’一说。如今,北京市区日均生活用水300万立方米左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约160万,这样算来,密云水库的蓄水量可保市区近3年用水,‘大水盆’已经成了北京市民的‘水底气’。”
库区水量饱满,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Ⅱ类标准水质,当然与密云水库系统化“治水”的观念密不可分。密云水库管理处党委副书记孙秀红表示,三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重要回信之后,密云水库坚持“部门联动、市区协同、京冀携手”,持续推动上游保水、库区保水、护林保水、依法保水和政策保水,“密云水库的治水保水护水一直以整条流域为整体任务落实,同时京冀协同、联动推进,通过系统政策的设计,保障了密云水库这盆净水不受侵害,又体现了前瞻性。”孙秀红说,密云水库已经成为协同治水的典范。
密云水库流域总面积15788平方公里,其中河北省占78%,主要涉及张家口和承德两市五县,保护好密云水库“无价之宝”,离不开京冀协作,更离不开全流域的共同努力、协同推进。
去年8月30日,《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2021-2025年)》正式签订。新一轮协议基于北方水资源保护的特点,坚持“水量核心、水质底线”的原则,健全完善水质水量补偿基准、补偿标准,增加了纳入考核监测河流的数量,进一步强化了资金绩效管理和项目实施引导。
据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以京冀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工作联席会议为载体,北京系统推进流域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完成279个村庄污水治理,境内22个乡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8%,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密云水库上游流域179条小流域已达到生态清洁小流域标准;加强流域污染监测评价,组织开展了2022年密云水库全流域总氮溯源监测解析工作,为流域污染治理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基础依据;强化京内总氮考核补偿,印发北京市水生态区域补偿暂行办法,将密云水库上游入库总氮总量考核列为对各区考核重要指标;强化流域管控与执法监督,组织开展2022年度密云水库流域“蓝盾专项执法行动”、潮白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强监管专项行动,与河北相关部门建立跨区域联合执法工作机制等。
“下一步,还将积极探索共同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密云水库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流域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统一监测评价等。同时,京冀两地还将继续深入落实京冀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共同行动方案,深化协同机制,全面做好全流域水质、总氮、水土流失监测溯源,编制全流域相关污染防控工作实施方案,推动联合开展项目绩效评估,共同推进全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相关负责人透露。
“地上、地下”协同修复
今年3月30日9时,密云水库白河方向白河电站开闸,控制流量2.5立方米/秒,通过三条路径开始向潮白河流域补水,计划补水1400万立方米。而本次潮白河春季生态补水旨在持续推进密怀顺水源地地下水涵养和潮白河生态环境复苏,预计持续两个月左右。“本次补水,密云水库以下将新增36公里有水河段,在为潮白河沿线生态复苏提供有力水源保障、春季动植物繁衍生息营造良好生境的同时,对密怀顺地下储备区形成有效补给,进一步促进潮白河流域地表、地下的协同修复。”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
实际上,这样的补水起于2021年。“眼见着密云水库里存水多了,水生态也常年稳定在健康状态,如何让库中水在缺水的京城流动起来、存蓄下来,成了我们水文人新的课题。”上述负责人说。为充分利用优质水资源,进一步改善北京平原地区水生态环境,缓解多年来地下水超采带来的亏空,经市、区两级水务部门充分论证,分别于2021年4月、9月启动重点河道生态补水,通过对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及下游潮河、白河、怀河、雁栖河等河道的联合调度,推动实现藏水于地、涵养水源,平原地区“地上、地下”水资源水生态协同修复。
2021年5月29日5时,潮白河补水水头在白庙橡胶坝处与下游有水河道汇合,潮白河北京段22年首次全线水流贯通。
作为潮白河管理处的“老人儿”,环境管理科科长贾立光介绍,自补水以来潮白河沿岸生态正在以“目所能及”的速度改变。“拿向阳闸库区来说,天鹅、白鹭等的数量明显比往年多,去年还监测到几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雉,”贾立光说,“河就得有水,水流动起来才有生气。”
水到之处,市民“实惠”多多。在顺义区减河公园遛弯休闲的居民发现,园内河水水质明显变好,往常的怪味、浑浊不复存在。原来,过往使用的再生水被来自密云水库等的补水水源替代,水质“大升级”。随着清澈透亮的河水一起到来的,还有各种肥嘟嘟的大鱼,可乐坏了喜好垂钓的市民。
市水科院水生态专家李文忠介绍,密云水库向下游补水推动地上形成连通水面,促进岸坡植物和水生植物生长,同时促进河道微地形多样化,形成了浅碟、深潭、岛屿、灌草、疏林等不同流速、水深、水面面积的多样河流生境,为鱼类、底栖动物、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吸引了大量白骨顶、苍鹭等游禽和涉禽,补水后在大秦铁路桥上游水域边滩还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
王泽勇说:“近5年密云水库向下游生态补水总计16.6亿立方米。持续为潮白河补水,到2022年8月,潮白河流域内水系连通,时隔26年全线通水,唐山水库结束了23年来空库运行的历史,水量到达通州后还助力了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同样,为让干涸的母亲河——永定河重新奔流,一场跨越永定河全流域的治理工程启动。2019年,京、津、冀、晋四省市实施流域生态水量统一调度,对永定河进行跨流域生态补水。黄河万家寨、册田、友谊等水库向官厅水库调水2.7亿立方米, 2019年春季,官厅水库向下游京津河道集中补水2.3亿立方米,永定河山峡段108公里全线流动,官厅水库以下形成140公里连续水路。2020年春季,官厅水库生态补水出库总量1.66亿立方米,水头最终到达天津市武清区,官厅水库以下形成248公里连续水路,断流25年的永定河北京段全线贯通。北京市水务部门在卢沟桥拦河闸4次脉冲泄水开路、用水引路,萎缩的河道打通了。黄沙漫天的干河道,水面涨起来,变成了水鸟聚集的湿地。接着,投入4亿元的永定河平原南段一期治理工程启动,疏浚河道,平整河槽,两侧河岸进行衬砌与绿化,形成十公里滨水休闲公园。
正是这种多水源跨流域的协同补水,让断流多年的永定河、潮白河恢复通水。2022年,全市五大河流时隔26年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新增有水河道53条、有水河长990公里,增加水面77平方公里。
“北京标准”开始扎根于北三县
同样,协同治水也成为通州与北三县共同打造自然优美生态环境的核心,随着京冀协同发展的推进,跨界联动已经深入四地的“骨髓”当中,同时,“北京标准”已经在四地扎根,成为通用标准。
沿线排污口逐步关停;河道疏浚拓宽;重建甘塘、榆林庄、杨洼三座船闸;小流量常态化补水……北运河流域水系随着去年6月京冀实现通航,有着千年历史的北运河彻底恢复生机,完成了从了无生机的排洪河道到生机勃发的生态河道的蜕变。
对于这种蜕变,北运河管理处副主任周洪利就时不时会提到京津冀的协同。在通航之前,就建立了北运河京津冀供水动态保障机制。像位于跨境国考水质监测断面的港沟河,曾经除了春灌期间河道有水,平时基本上是死水或者干河。2020年春天,为了改善河道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同时促进国考出境断面水质达标,北运河管理处与属地环保、水务部门及河北省香河县水务局、天津市武清区水务局等多家联动,首次建立北运河京津冀供水动态保障机制,对港沟河等河道进行生态补水。“我们动态调整运潮减河、北运河配水流量,将干流大流量输水转变为水网小流量补水,解决港沟河等‘干河’零基流问题,确保支系水道水体流动。”周洪利介绍,“通过此次联动补水,惠及了京津冀沿河3万余居民,不仅使沿线农业供水的紧缺状况得到了有效缓解,河道水环境也变好了。”
同时,周洪利提到,在2017年北京启动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工程时,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也同步启动了北运河(香河段)综合治理工程,双方对于河道的疏浚、拓宽、筑堤、景观等的标准都统一,“甚至河道开口的宽度都一样,实际上,两段河道治理的设计都出自于北京的同一家设计院。”周洪利表示,去年年初,通州段、香河段的河道防洪标准都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而在京冀通航之后,双方的协同更加密切。“通航之后,相对的蓄水量要求就比较高,要综合考虑北运河通航、防洪、水生态等情况,因此我们与河北省廊坊市水文中心、香河县水务局建立联合调度机制,通过水情信息传递,加强上下游联调联动,实现洪水统筹调度和水资源统筹保障。”
现场
AI智能识别监测站“闻声识鸟”
北京的水生态越来越好,越来越多比较珍稀的鸟类在北京的水域内出现。而市水务部门的注意力也开始从关注水质情况转到整个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是否健康上。于是,对于能反映水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鸟类,监测力度越来越大。
大宁水库怡然幽静,不经意间就惊得飞起一滩鸥鹭
4月的大宁水库,怡然而幽静。走近大宁水库立在库里的退水节制闸,不经意间就惊得不远处的湿地中飞起一滩鸥鹭。在靠近湿地的闸台栏杆处,北京青年报记者看到一台瘦高的白色机器,“肩膀”处插着一根天线,而头部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时不时地调整着方向。“这就是我们3月份刚安装上的河湖鸟类AI智能识别自动监测站,利用AI技术对鸟类进行多样性监测。”市水文总站水生态监测科高级工程师杨蓉介绍,不时转动的“头部”实际上就是一个超高清摄像头,随时“捕捉”鸟类的动向,拍摄出清晰的图片来,并无死角传输回后台。
杨蓉指出,2022年,市水务部门改变过去传统的“人工蹲守”监测方式,开创性地将AI技术应用于水生态鸟类多样性监测,建设了3座河湖鸟类AI智能识别自动监测站,探索首都河湖鸟类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测。而今年,密云水库不老屯鸟岛、官厅水库野鸭湖、永定河卢沟桥和大宁水库、潮白河向阳闸、沙河水库等区域也已经有新的AI监测站点“入驻”了。
“截至4月份,我们已经识别并记录的河湖鸟类54种左右。”杨蓉说,观测到的鸟类中既有北京地区常见的普通鸬鹚、苍鹭、绿头鸭、白鹭、骨顶鸡等,也拍摄到不少“稀客”,包括部分珍稀鸟类或北京地区出现较少的鸟类,如黑脸琵鹭、黑鹳、牛背鹭、红尾水鸲等。“像新建的沙河水库AI智能监测站点开工首日,识别鸟类物种数就达到50种之多。还有西伯利亚银鸥、苍鹭和白琵鹭同框,比较难得,说明这一区域的鸟类多样性较好。”杨蓉表示,温榆河公园、南海子郊野公园、团城湖、泃河等传统“观鸟胜地”的站点建设也在加紧推进中。同时,还考虑在潮白河苏庄水文站设立一个移动站点,被充分利用在季节性鸟类迁徙通道、补水后岸边及生态廊道等多场景监测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黄亮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