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酒宴上,歌伎白牡丹走到狄青面前,扫了一眼他的脸,拿起酒杯递到他面前,随后大笑着说:“劝斑儿一盏。”众人哄堂大笑,狄青则紧握着拳头不言语。事后,狄青竟然拷打了白牡丹。
古代有个让人备受屈辱的刑罚——黥刑,即在犯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汁等颜料,使其终身无法消除。比如《水浒传》中的宋江,一直以自己脸上的刺字为耻。
今天的男主人公狄青,便是一位被刺过字的名人,人称“面涅将军”。在宋仁宗执政时期屡立战功,终成北宋一代名将。
【资料图】
狄青在十多岁的时候,只因与乡邻发生了冲突,就被投入了监牢,在脸上刺了字,而后被充军。看来,狄青能够成为大将军,也离不开自小勇猛之故。
由于狄青善于骑射,且作战喜欢冲锋在前,也立下大小战功无数。不过,狄青迎敌时有个习惯,总是喜欢披头散发地带着个铜面具。因其勇猛无敌,以至于敌军看到戴着铜面具的人,便习惯性地抱头鼠窜。
早在500年前,也有位英雄豪杰喜欢戴着面具杀敌,他就是兰陵王高长恭。只可惜,高长恭受构陷而被昏君赐死,相较于他而言,狄青的命也只是略好一点而已。
后来,英勇善战的狄青被介绍给了范仲淹和韩琦,并与这二人结为至交。当时,年轻的狄青只知道上战场杀敌,为此,范仲淹送给他一本《左氏春秋》,并语重心长地提醒道:“有将帅之才的人如果不能知晓历史,便只剩下匹夫之勇了。”
自此,狄青犹如三国时期的吕蒙一般,开始手不释卷,苦读诗书,精研秦汉以来的兵法,因此更加善战,战功不断,屡次获得宋仁宗的褒奖。
关于狄青和歌伎白牡丹的故事,便发生在狄青开始有军功开始。它记载于北宋名臣王铚编写的《默记》,王铚不仅记录了狄青的“睚眦必报”,还有狄青与韩琦之间的不和。此书所写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因为狄青是个心胸极其豁达的人。
狄青虽然立功不断,但并非贪恋领功之人,还常常会将军功推给他的副将们。一次,狄青出谋划策,与孙沔一同击败了侬智高叛军。待平定叛乱后,狄青拂袖而去,深藏功与名。
孙沔则说:“以前只是叹服于狄将军的勇猛无敌,深交之后才更加敬佩他的人品。”
狄青爱护部将,一旦他们出事或者遭到贬谪,狄青都会自掏腰包地去周济他们的家人。如此心胸宽广的人,又怎么会因为一位歌伎的嘲讽,就会狭隘到去打击报复呢?
在《默记》中还记载了韩琦对狄青的嘲讽,当着他的面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就是说只有中了状元,且在东华门外唱名的才是好男儿,像狄青这种匹夫与好男儿何干?
但是,《宋史》中并无关于韩琦与狄青不和的记录。尽管宋朝重文轻武,但狄青与韩琦并无过节,《默记》不过是个孤证。狄青虽不是文官,一样有文人的风骨。
曾有有个人想要贿赂狄青,便在拜谒狄青时带上了“投名状”——一张狄仁杰的画像以及十多道告身。狄青不明就里,对方却说:“狄公乃是大将军的同宗远祖,小人谨以此画聊表敬意。”
这人原以为狄青会笑纳,谁知狄青当场黑了脸,冷漠地说:“我只是多了几分运气,哪敢因此而攀附狄仁杰大人?”说罢,就命人将其撵了出去。
狄青不肯攀附他人,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从问题少年成长到一代名将,凭借的可是自身实力。当然,还有宋仁宗的赏识。
1042年,通过范仲淹和韩琦的举荐,狄青升任秦州刺史。宋仁宗听闻狄青之名,便想要召见他。不巧的是,西夏前来挑衅,狄青这一去就是两年。等到狄青回来参见宋仁宗,两个人竟一见如故,此后常常彻夜长谈。
在这对君臣相交的期间,宋仁宗从未问过狄青,为何面部会被刺青。当然,宋仁宗不可能不清楚,可是狄青却甚为感动。
狄青对宋仁宗说:“臣年少之时犯下大错,可官家从未问过臣的过失,并且信任臣,器重臣。臣顶着脸上的疤,不正说明了陛下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的贤明吗?”
后来,宋仁宗曾想叫人帮狄青去掉脸上的疤痕,可是狄青却拒绝说:“臣之所以能有今天,全是仰赖这道疤。臣留着它,就是要鼓励部将,当今圣上不问出身门户,我等还有什么理由不为国效命?”
遗憾的是,狄青还是没能逃过帝王心的猜忌。而他的豁达反倒成了一把双刃剑,虽然成全了他的仁义,却也将他送入了深渊。
狄青为人仗义,以至于经常赏赐部将,而那些忠于狄青的人总会得意洋洋地说:“这都是狄家爷爷赏赐的。”朝廷上下担心狄青恃宠而骄,生怕养虎为患,便建议宋仁宗让狄青远离朝廷中心,去做节度使。
宋仁宗起初并不肯,直到宰相文彦博对他说:“太祖也曾是周世宗的忠臣,只因大获军心,才会有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发生啊!”
这句话的杀伤力太大了,宋仁宗不可能不动摇。加之有人构陷狄青家的狗会在深夜冒光,这分明就是天子即位的吉兆。狄青还是被调离了京城,最终忧惧而死,一代名将就这样落寞地落了幕。
他虽熟读史书,却不曾意识到功高盖主的危险。他悟透了领兵的本事,却未能参透为官之道的奥妙。在政治斗争中,即便骁勇如狄青,也不过是个牺牲品罢了。